各家主流廠商為了達到營銷造勢等目的,推出新車時機會都會選擇 " 碰瓷 "BBA、保時捷、勞斯萊斯等方式,把數十萬的新能源車產品包裝成媲美百萬級燃油車的品質。
這愈演愈烈的浮夸宣傳風格,也遭到了用戶端的反噬。在社交媒體上的各類新能源車話題中,都不難發現各類抵制、嘲諷、怒噴式的用戶觀點和言論。
比如言必稱割韭菜,認為各方面技術都不成熟的新能源車產品更像是 " 工業垃圾 ",售價不該這么高,買車的都是大冤種。
新能源車企都是 " 雜牌 ",很快就會出現大規模倒閉潮;新能源車與早年間的國產手機一樣,都是抄襲 + 組裝的產物,企業普遍缺乏核心技術,沒有發展壯大的希望等等。
輿論市場同樣如此,沉浸于聚焦各家每月銷量排名、產品無限內卷的話題爭議上。但要知道的是,喋喋不休的輿論場,并沒有影響新能源車企們尋找更廣闊星辰大海的堅定方向。
這才是值得被關注到的真相。
在海外,國產新能源車越來越香
在大眾將目光聚焦在各大新能源品牌每月銷量內卷,靠著一兩個月的銷售數據對個別品牌片面的唱衰或吹捧時,新能源車企們正一步步將目光投放到海外增量市場中。
比亞迪便是其中的典型。
在汽車工業發展了上百年的德國市場,比亞迪依靠新能源車產品替代了大眾,拿下 Sixt 的 10 萬輛電動 SUV 訂單一事,讓媒體和輿論目光聚焦到了比亞迪以及國產新能源車行業上。
除此之外,比亞迪在近期還加速布局海外,在多個國家出口汽車或建設工廠。
今年 7 月,比亞迪汽車在日本召開發布會,正式進入日本乘用車市場;8 月比亞迪宣布與歐洲的經銷商集團 Hedin Mobility 合作,為瑞典和德國市場提供新能源汽車產品;同月,比亞迪宣布與以色列 Shlomo 汽車公司合作,在當地銷售新能源汽車。
銷售數據也實打實的證明了比亞迪在新能源車市場強大的競爭力。9 月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 20.12 萬輛,去年同期銷售數據為 7.19 萬輛。2022 年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超 118 萬輛,同比增長 249.56%。
即便是在傳統燃油車時代,能達到一個月銷售超 20 萬臺汽車這一成績的品牌也并不多。另據了解,單月銷售 20 多萬的數據的背后,比亞迪還有很多受產能制約的訂單,未來隨著生產線的不斷擴大,比亞迪的銷售數據勢必會獲得進一步的增長。
比亞迪也意識到這一問題,今年 9 月末,比亞迪官宣與 WHA 偉華集團大眾有限公司簽約,正式簽署土地認購、建廠相關協議,在泰國設立首家電動汽車工廠。
不僅如此,今年年初,比亞迪還與美國無人配送車企業 Nuro 合作設計并量產第三代無人配送車,繼亞馬遜關停無人配送項目以后,意味著另外一家長于無人配送技術的 Nuro 在物流末端配送賽道將迎來廣闊的市場。
比亞迪集團董事長王傳福在 2021 年度股東大會上表示:" 公司未來在拓展海外市場方面會加大力度。目前,公司在開拓海外市場方面有較大壓力,但還是拿出了一些緊缺資源來推進全球電動車市場。"
據中信證券測算,海外整車價格相比中國高 30%-50%,成本的上漲幅度低于價格的增長,出海有不錯的利潤回報。
無獨有偶,小鵬汽車在海外市場的銷售成績也同樣可圈可點。
挪威是小鵬汽車選擇第一個開拓的海外市場。2021 年 10 月,首批出海的小鵬 P7 在挪威官宣售價并開啟小鵬 P7 鵬翼版的限量發售。
今年 8 月蔚來官方宣布旗下產品蔚來 ET7 啟航歐洲,即將在德國、荷蘭、丹麥、瑞典、挪威五國開放預定并交付,為更多歐洲用戶提供完整服務體系。
除此之外在德國柏林,蔚來還將產品帶到了海外汽車租賃市場。10 月 7 日,蔚來完成了 EL7(即 ES7)、ET7 和 ET5 的歐洲首發,同時推出訂閱制長租車輛來布局市場。
從整體實際情況來看,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為我國汽車出口的主要增長點,這其中離不開各大新能源車廠商的共同努力推進。目前全球各國正積極推出新能源汽車推廣政策,如政府補貼、低關稅等,也為國產電動汽車出海提供了黃金窗口期。
中信證券預計,2025 年、2030 年我國車企海外銷量有望分別達到 300 萬輛、550 萬輛;2030 年,我國電動汽車的海外銷量有望達到 250 萬輛。
下沉市場,風口要來?
" 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機構仍然是‘啞鈴型’。"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分析當前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現狀。
" 啞鈴型 " 結構是指當下經濟適用型電動汽車與主打科技智能的高端新能源汽車是最受消費市場青睞的兩款產品。也就是說,在中間價位的產品目前尚未真正獲得市場的認可。
以最近登陸港股的零跑汽車為例,盡管拿到了上市的船票,然而零跑汽車目前仍處于長期虧損狀態,暢銷的電動微型車零跑 T03,整車落地價格在 7.9-9.6 萬元,即便如此,有媒體統計零跑汽車目前還處于賣一臺虧一臺的尷尬境地。
處于相同境地的不止零跑汽車一家,威馬汽車目前推出的三款產品,價格基本在 15-25 萬元的區間,然而這并不是當下新能源消費市場的主力。
在低端消費市場,以宏光 MINIEV、奇瑞小螞蟻、上汽榮威科萊威為代表,以上三款產品上半年的累計總銷量就超過了 20 萬臺,占比近 25%。
在高端消費市場,以造車新勢力為代表,上半年特斯拉、蔚來、小鵬、理想、寶馬新能源五家具有代表性的高端新能源汽車總銷量就達 30.54 萬臺,占比近 27%。
調查網站數據顯示,國內新能源車消費者購買新能源車的普遍原因是能夠享受綠牌多種政策優惠,與此同時,純電動車續航焦慮也是消費者普遍拒絕購買新能源車的重要原因。
因此更多的消費者更愿意購買經濟適用的電動車進行代步,也是造成目前國內新能源汽車消費市場出現 " 啞鈴型 " 結構的原因之一。
沈暉預計到 2030 年,15~25 萬元區間的電動車型將占據約 60% 的市場份額,滲透率將從 3% 增長至 40%。
市場發展的想象空間,其實也體現在駕照人數和新能源車保有量的快速增長上。
公安部數據統計,2022 年前三季度,全國新注冊登記新能源汽車 371.3 萬輛,同比增加 184.2 萬輛,增長 98.48%,占汽車新注冊登記量的 21.34%。
截至 2022 年 9 月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 4.12 億輛,其中汽車 3.15 億輛;機動車駕駛人 4.99 億人,其中汽車駕駛人 4.61 億人。
參照美國、日本等市場持有駕照人數占總人口比例往往超過 60% 的標準來看,新能源汽車銷量在國內下沉市場或許還存在著十分可觀的上升空間。
ZAKER 新聞出品
文 / 曾憲天 實習生 曾沛琳